南韓人均破三萬美元 台灣因何又老又窮 ___ 聯合報社論

 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D%97%E9%9F%93%E4%BA%BA%E5%9D%87%E7%A0%B4%E4%B8%89%E8%90%AC%E7%BE%8E%E5%85%83-%E5%8F%B0%E7%81%A3%E5%9B%A0%E4%BD%95%E5%8F%88%E8%80%81%E5%8F%88%E7%AA%AE-015258417.html#1109ac 

 

南韓政府最近宣布,南韓人均國民生產毛額( GDP)已如預期突破三萬美元,將達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美元。南韓並進一步預測,五年之後,其人均可以達到四萬美元。這樣的消息,未免令台灣難堪。根據我主計總處預測,台灣人均GDP今年預估可達二萬五千多美元,亦即落後南韓六千多美元。至於我國人均所得何時能超過三萬美元,就連一向浮誇的民進黨也不敢多言,遑論四萬美元。

正當國內為高雄是否「又老又窮」爭執不休,與南韓對比,整個台灣都變得又老又窮已是不爭的事實。從起飛年代一路走來,台灣經濟曾長期領先南韓;遺憾的是,我國在民主化進程中突然變得自傲自滿,更將無數精力耗費在國家認同之爭,發展經濟的雄心則從施政排行榜上消失。近二十年,南韓銳意改革經濟結構,取得可觀進展;而台灣一覺醒來,發現自己已遙遙落後了。

觀察近二十年的變化,台韓兩國的優劣易位殊堪玩味。一九九八年南韓經濟受亞洲金融風暴重創,人均GDP大幅下滑至八千美元;而當年台灣的人均所得為一萬二千八百美元,足足領先四千多美元。而二十年後的今天,台灣從領先四千多美元變成落後六千美元,來去之間則是整整一萬美元的失落。龜兔賽跑的結局,能不令人痛心?

準確地說,台韓人均所得的「死亡交叉」,出現在二○○三年陳水扁執政時期。從那年起,兩國的所得曲線即越離越遠,台灣再也追不回來。從一九九八到二○○三年的五年之間,南韓總統金大中除大力改革政府結合財閥拚經濟的模式,更以跨黨派、跨階級的號召凝聚共識推動社會改革,也推動了產業升級。反觀台灣,當時陳水扁推動的是「一邊一國」和「正名制憲」的政治冒險,在檯面下他則進行其個人的貪腐聚斂。台灣不僅被關入鎖國的意識形態牢籠,在經濟上也轉為故步自封,夜郎自大。

南韓和台灣一樣都面對「分裂國家」的處境,都處於經濟成熟、人口老化的階段,都承受大陸崛起及全球化的競爭壓力,也存在薪資增長緩慢的問題。但在同樣的轉型壓力下,南韓這五十年來累積的績效明顯優於台灣。以薪資為例,台灣在上世紀九年代薪資平均增長率還有三%,但進入本世紀後平均近乎零,因此近三十年平均僅成長一.四%,而南韓則為三.四%,差距顯著。主要原因是,近年台灣出口集中化趨勢有增無減,而高科技業升級有限,服務業的生產力又相對低落,薪資停滯即屬必然。

對於經濟發展滯後,台灣近年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方式,認為台灣物價比南韓便宜,換算下來,我們的「實質所得」還是比較高。沒錯,若依國際貨幣基金的購買力平減實質所得統計,台灣的購買力高過日韓。但在一片低迷中,這個數字恐怕已難引發榮譽感,而是無奈與質疑。物美價廉或許對個別消費者是好事,但對總體經濟而言,過低的物價反映的是升級困難及成長停滯。台灣如今已陷入低成長、低物價、低薪資的惡性循環,這和台灣早年高成長、中物價、高就業的蒸蒸日上景象相比,誰會留戀今天的景象?

南韓近年的精進,比起台灣的躑躅不前,最關鍵的差異,應在南韓沒有國家認同之爭。南韓的民主化其實驚濤駭浪,政權也不斷更替,但無論政爭多麼激烈,國家認同卻從來不是問題。南韓社會對「國家要富強,產業要升級」有一致的共識,也因此,有能力的經建官僚並未遭到政治攻擊或打壓,重要的新興產業政策不斷推陳出新。相較之下,台灣在九十年代的「亞太營運中心」之後,再也不曾推出國家層級的戰略規畫;追求台獨的民進黨因無法規畫出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策略,只能陷在自我耗弱中。

又老又窮的台灣,如何思考奮起?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njamin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