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不該買車! ___ Cheers
該買車嗎?4個理性與感性的思考:人生買車規劃術
- Cheers雜誌151期
- 圖片來源:50cc
拿到駕照,卻沒車子可以練習上路?與其上下班擠公車,還不如在自己的車子裡聽音樂、等紅綠燈?孩子剛出生,每個週末帶著大包小包回父母家探親,搭捷運變成最痛苦的事?
總會有某個時刻,你特別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車子。就跟房子一樣,車子也是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,是提升生活品質的元素之一。有了自己的車,可以自由地拉大生活半徑,能開車上路而不用靠其他人,更是一種能力與自主的象徵。
不管基於什麼理由,在下手買車前,你應該充分思考,做好功課。畢竟買車也算是個不小的決定,謹慎考慮加上聰明選擇,才能讓車子為生活加分,而非變成負擔。
Q1:該不該買車?何時買?
A:考量習慣、成本和效益
關於買車與否,可以從幾個層次來分析,在回答自己「要不要買?」這個問題時,不妨從車子的成本,與替自身帶來的效益兩個面向來比一比。
首先,先觀察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型態。安飛士國際租車董事長彭仕邦表示,如果常需要出差,甚至被調往外地長駐,買一輛車放在台灣養,就未必是個明智的選擇。「買車前,可先租車一週,估算自己未來一年的用車習慣和可能會跑的里程數,再做決定也不遲,」彭仕邦說。
根據交通部每兩年調查一次的「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」,2010年自用小客車最主要的用途以「通勤(學)」最多,佔44.9%,其次是探視或接送親人及小孩、休閒。報告顯示大多數人最常用車的階段是孩子出生後,這時或許適合買車,幾年之後等孩子較為獨立,需求度降低時,再考慮是否賣車、改為租車。
當然,買車之後每年的支出,也得在買車前一併考慮。交通部的調查也發現,小客車全年保養維修費用平均為12,600元、每年保險費平均為6,770元、每月油錢平均為3,120元、每月停車費平均為1,260元等,若再加上每年牌照、燃料稅約12,000元,零零總總加起來,每年花在車子的支出,平均超過8萬元。
若是買了車卻使用頻率很低,從理財角度看,就是個不划算的行為。財金部落格USA Stock版主李柏鋒,同時也是財經雜誌專欄作家,他曾指出買車不利於理財的幾個觀點,但有趣的是,他自己卻是有車階級。「就看你認為生活的便利性比較重要,還是財富累積比較重要,」李柏鋒說。如果理性和感性間僵持不下,他認為那倒不如就先「等」,「等到真的有需要時再買。」
假使評估過後,認為買車帶來的各種有形、無形效益大於成本,接下來還有些技巧,可以幫你更划算的買到車。
Q2:怎麼買才划算?
A:新車、掛牌車用現金,二手車找「認證」
首先,若決定買新車,盡量使用現金交易。李柏鋒表示,現金價會比分期付款的總價便宜4~5萬元。所謂的「分期付款零利率」,並非真正的零利率,而是車商先提高賣價,再提供分期付款,與現金價購車間所產生的價差,就等於消費者付出的利息。
理財作家蕭世斌以60萬元、年利率8%、分48期的條件來計算,若改以分期付款,消費者付出的總金額約達到66萬元。「看似價差只有6萬元,但若考慮機會成本,將原本可省下的6萬元拿去投資,差異會更大,」蕭世斌指出。
另外,如果有認識的汽車業務,李柏鋒也建議不妨在年初時,向對方詢問是否有「掛牌車」。掛牌車是車商為了衝業績而預先買進的車,雖然是新車,但車子一旦領牌,就開始計算折舊,所以一般都會再便宜個好幾萬賣出,只是車子的顏色、車型無法自由選擇。
若不介意購買二手車,通常3年以上的中古車,價錢已經不到原價的一半。李柏鋒的車就是趁朋友換車時買入,「只要再請第三方認證機構查驗二手車狀況,就能確保車子的品質。」他買車至今開了約12年,車況依然很好。
不過,彭仕邦也強調,買二手車最好透過認證體系,或是有規模的中古車商,較有保障,「一定要跟二手車商要求車子完整的維修保養紀錄,避免出現糾紛。」
買車後,為了減少花冤枉錢,自己要多學些保養車子的方法。李柏鋒雖然到原廠做汽車保養,但會自己帶機油,每次能省下近千元;此外,有些保養廠會提議顧客做一些非特定的保養,若沒有相關常識,很難判斷究竟必要與否,容易多出不必要的花費。
Q3:買車基金怎麼來?
A:定期定額、每月1萬,找報酬率5%基金
對於準備存錢買車的人,保德信投信投資管理部協理林如惠建議,在估算買車基金時,要比車價再多15~20%,「包含之後保險、稅金、維修費用的金額。」以60萬元的房車為例,買車基金最好拉高到70萬元。
林如惠表示,如果5年內要存到買車基金,這類短期目標就不適合投資在高風險的標的上。在3~5年為一個景氣循環之下,單身族不妨以定期定額方式,每月投資1萬元在全球型股票基金上。以年化報酬率5%來計算,投資5年後的總金額68萬元,足以買一輛國產新車。如果是雙薪家庭,還能把投入本金提高,加速達陣。如果每月做不到投入1萬元,也可把投資時間延長,降低負擔。
辛辛苦苦存了半天,一次要拿出一大筆錢買車,覺得心痛嗎?對於這一點,蕭世斌有個「欺騙自己」的自我療癒法。
他買新車前,會每月定期定額投資債券基金,但不會把這筆錢列入資產中,「就好像把它丟了一樣」。因為心態上認為這筆錢已經花掉,「當設定的投資時間到了,等於發現多了一筆錢,可以犒賞自己買車,」他笑著說。
Q4:買房還是買車?
A:可先做小型理財練習,再取決於生活價值觀
小資上班族通常手頭上擁有一定資產,但又不足以同時做到買房又買車,究竟誰先誰後?答案取決於自己的價值觀。
蕭世斌是先買房的擁護者,對他來說,雖然買房會讓退休後的現金水位較低,「但之後都不用付租金,同時也有安全感。」
他以雙薪家庭為例,31歲的先生年收入46.2萬元、28歲的太太年收入35萬元,兩人擁有80萬元的存款。將兩人收入成長率、每年生活費用、小孩教育基金、投資收益、通貨膨脹、薪資成長率等考量計算後,如果不買房、不買車,會發現這對夫妻在60歲退休時,能有近5,000萬元積蓄。即使兩人購屋,退休時的總結餘也還有近1,500萬元,以及一棟房子。但若買房又買車,最後兩人剩下的現金水位只有約500萬元。
李柏鋒則有不同於蕭世斌的觀點,從他的角度看,因為有小孩,載小孩看醫生、假日出遊都需要用車,反而當房東能賺取的房子投報率已經不如過去。「一輩子租房子,再買一台車子,對我是比較合理的生活方式。」
再拿蕭世斌的試算表來計算,同樣一對夫妻不買房,改以每年30萬元支付房租與租屋相關費用,並在60歲退休前買了兩次60萬元、80萬元新車,退休時會發現其實還有1,350萬元的現金儲蓄。倘若兩次都只買半價的二手車,結餘更會增加到1,600萬元。
「改善生活品質後,會有更多動力去賺錢,」林如惠也認為先買車無妨,可以讓自己先習慣做小規模的理財規劃,練習投資的“sense”,「當發現自己可以存到買車基金時,再來存買房基金會更實際。」
買車後再存錢買房並不是不可能,1978年次、在科技業擔任工程師的黃紘偉就是一個例子。工作一年之後,他先向家人借40萬元,加上自己配得的股票換成現金買車。後來回到家鄉台南工作,吃、住都在家裡,中午公司也供餐,讓他存錢速度跟著加快,平常幾乎能存下8成薪水。
這些錢,他不放在銀行裡,「銀行利率太低,我改存『牛皮股』和儲蓄險。」比較過銀行和儲蓄險提供的利率後,他每月薪資扣除固定支出(孝親費、還給父母的借款)之餘,再將部份薪資存到利率較高的儲蓄險,並視股票價格伺機購入。「牛皮股因為波動不大,所以平常不用花太多時間看。」
雖然有車,但黃紘偉卻不是天天開。精打細算的他,反而上下班用機車代步,省油錢之外,也比開車來得省時間。2年前,他把這些股票換成現金約150萬元做為買房頭期款,工作8年下來,也已經晉升有房有車一族。
如果能預先準備和做好充實的財務規劃,買車就不是純粹的「支出」,而是能激勵自己,提升工作動力和享受更好人生的「資產」了。
認為買車也有理性的成分,財金部落客李柏鋒建議向認識的車商詢問掛牌車,或是買中古車,只是一定要買經過認證的才保險。
保德信投信投資管理部協理林如惠建議,上班族可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在全球型股票基金,經過3~5年景氣循環,投資本金加報酬就能買一台國產車。
資深車評蔡智賢:你適合什麼車?
●單身族:單身族買車追求「個性化」,講求的是外觀與性能,價格也以年輕人能夠負擔為主。所以小型掀背車或小跑車,都很適合。
如果是用來滿足工作需要,別忘記車子也是個人形象的一環,要考慮自己的個性和職業特性。例如,開太好的車可能容易讓客戶覺得自己「賺太多」;開太差的車又可能凸顯不出品味。拿保險業務員來說,需要傳達忠實可靠的形像,保守穩健的車款就會比較適當。
●小家庭:有一個小孩的家庭,最好選擇空間大、車長4.6公尺以上的中型房車;如果有兩個小孩,車長就要拉高至4.8~5公尺。車內因為需要放置玩具、安全座椅,所以設計要愈簡單愈好。
如果有到各景點騎腳踏車的需求,可選能搭載單車的休旅車。只是休旅車較耗油,耗材也較貴;此外,因車體較高,可能會無法進入某些地下停車場。介於轎車和休旅車之間的5門旅行車(wagon),配備完整的行李箱,空間也足夠,是不想買休旅車的另外選項。
留言列表